一、莫言簡介
莫言,原名管謨業(yè),生于1955年2月17日,祖籍山東高密,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鄉(xiāng)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xiāng)”以及“怨鄉(xiāng)”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他的《紅高粱》是80年代中國文壇的里程碑之作,已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2011年莫言榮獲茅盾文學獎。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二、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于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11日13時(北京時間19時)公布。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彼得·恩隆德在瑞典文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當天在一份新聞公報中說:“從歷史和社會的視角,莫言用現實和夢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令人聯(lián)想的感觀世界。”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之一、瑞典漢學家馬悅然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講故事。此次莫言獲獎將會進一步把中國文學介紹給世界。
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作品是《蛙》。
三、莫言文學作品《蛙》的簡介
《蛙》,是中國作家莫言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2009年出版。小說將書信、元小說敘事和話劇融合為一體,塑造了一個鄉(xiāng)村女醫(yī)生的形象,以對生命強烈的人道關懷,貼近生活的史詩般敘述,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巨而復雜的路程。
與莫言以往小說更注重歷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歷史現實的《蛙》的作者莫言書寫,主要講述的是鄉(xiāng)村醫(yī)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親是八路軍的軍醫(yī),在膠東一帶名氣很大。“姑姑”繼承衣缽,開始在鄉(xiāng)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們在婦女們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個又一個嬰兒。“姑姑”接生的嬰兒遍布高密東北鄉(xiāng),可喪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嬰兒也遍布高密東北鄉(xiāng)。姑姑一面行醫(yī),一面帶領著自己的徒弟們執(zhí)行計劃生育政策。讓已經生育的男人結扎,讓已經生育的懷孕婦女流產,成了“姑姑”的兩件大事。姑姑在鄉(xiāng)親們心目中成為魔鬼似的人物,但姑姑毫不動搖,對親戚鄰居也不手軟。為此,侄兒蝌蚪的妻子王仁美因流產喪生在手術臺,村里的王膽因被姑姑緊追不舍,在木筏上生下孩子后大出血死去。為了計劃生育將無數“娃”阻擋在人世大門之外的姑姑,在宣布退休那晚喝醉了,回家路上,誤入一片洼地,被無數青蛙包圍、襲擊。“那天晚上的蛙叫聲里,有一種怨恨,一種委屈,仿佛是無數受了傷害的嬰兒的精靈在發(fā)出控訴。”這時候,蛙和娃,通過姑姑的幻覺,打通了內部聯(lián)系。在萬分危急之中,姑姑狼狽萬分地跑到橋上,遇上了郝大手。步入中年的姑姑跟專捏泥娃娃的手工藝人郝大手結婚,是某種意義上的懺悔。這時候,姑姑不可能再有自己的孩子,但她對孩子充滿從未有過的期盼,于是,她幾乎是不擇手段地讓自己的侄兒和徒弟得到了一個孩子……沒有生過孩子的47歲的姑姑,最終救下了一位超生婦女的孩子,這也讓姑姑的形象與內心變得格外復雜……
小說反映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
相關內容推薦
2014年河南許昌農村信用社招聘公告
湖北省竹溪縣“三支一扶”促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
更多關于 公共基礎知識輔導 的內容:
更多關于 【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莫言及其文學 三支一扶 的內容:
- 2015.07.152015年三支一扶考點: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含義與特征
- 2015.07.152015三支一扶考試農村工作知識備考指導
- 2015.05.112015"三支一扶"公共基礎之常用文體的特點及寫作
- 2015.05.112015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必考點:寫作
- 2015.03.112015年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毛概之三大法寶
- 2015.03.032015年安徽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不可忽視的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