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蘇(B卷)《行測》真題

第二部分 言語理解與表達

1:單選題、

科學精神就是懷疑、批判和不斷自我揚棄的精神??茖W思維方式的長處也許就在于其具有內在的糾錯機制。人類的認識史不僅是不斷推進未知到已知的過程,也是不斷試錯糾錯的過程;它不僅需要豐富知識寶庫的勞作,而且需要清除庫存贗品的智慧和勇氣。 下列說法概括主旨最準確的是(    )。

A 科學精神的內涵

B 人類認識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

C 內在糾錯機制的產生過程

D 人類不斷推進未知到已知

【答案】A

【解析】文段結構為典型的總分式,首句即主旨句,其后都是對首句的解釋說明,因此由首句“科學精神就是懷疑、批判和不斷自我揚棄的精神”可知,選項A對文段主旨概括得最準確

【糾錯】B、C、D項都是對主題句的解釋說明成分,不是文段強調的重點

2:單選題、

不同利益群體的特定體制中所受束縛與保護的程度是不同的,相對而言,束縛少而保障多的群體會覺得體制公平,反之會覺得不公平進而要求變革。轉軌過程的情況與此類似,某個群體擺脫的束縛多于失去的保障,甚至是只擺脫束縛而不失去保障,他們會擁護改革并認為它公平;相反,擺脫束縛少而失去保障多的,他們就會認為不公平而有可能反對改革。下列說法概括主旨最準確的是(    )。

A 改革有時會造成對某些群體的不公平

B 改革應該對所有群體公平一致

C 不同的利益群體不可能全都支持改革

D 是否支持改革與不同的利益群體相關

【答案】C

【解析】根據“束縛少而保障多的群體會覺得體制公平,反之會覺得不公平進而要求變革”可知,在改革的過程中,不同的利益群體因所受束縛與保障的程度不同,不可能全都支持改革,所以正確答案為C項

【糾錯】 A 項是文段的分述,不是主旨。文段只是強調不同人對待改革的態(tài)度,并非強調改革一定要對所有群體公平一致,所B項不合文意。D項概述不全

3:單選題、

人類的未知領域并非一個閉合的圓圈,而可能是在許多維度上呈開放型的無限空間。人類知識的積累,實際上是在這個無限空間里不斷向更廣闊更深邃處延伸的過程。無論對人類全體還是對每個個體而言,知識的增長都意味著所知更多、面臨的未知領域更大。這段話主要想說明的是(    )。

A 人類永遠面臨知識貧乏的困境

B 人類應該努力豐富知識寶庫

C 人類永遠面對探索未知的挑戰(zhàn)

D 人類應該更加敬畏求知領域

【答案】C

【解析】文段是典型的分總結構,最后一句是核心句,由此可知,人類因所知越多,才知未知更多,因此人類永遠面對探索未知的挑戰(zhàn)。故本題正確答案選。A選項本身描述的觀點有錯,而且文段也沒提到人類知識貧乏,只是人類面臨的未知更多,兩者屬不同概念。文段在講人類的未知問題,人類的知識再多,也不能探索全部,努力豐富知識有必要,但與文段內容不符,故B選項錯誤。D選項文段并未提到敬畏求知領域,而是講述人類無法全面探索未知,因為“所知越多,面臨的未知領域越大”所以錯誤。

4:單選題、

韓國一生物學研究小組發(fā)現,激活在動脈血管細胞中發(fā)現的Ref-1蛋白質,能夠阻止引發(fā)內膜增生和動脈硬化的活性氧的形成。內膜增生是指動脈血管內壁的增生和變厚,這不僅會影響正常的血液流動,嚴重的甚至會危及生命。據說,這是研究人員第一次發(fā)現Ref-1蛋白質和動脈硬化之間的聯(lián)系。關于“Ref-1蛋白質”,目前已知的是()

A 為韓國科研人員首次發(fā)現

B 被動脈血管細胞所激活

C 可以阻斷動脈內膜的增生

D 將有助于治療動脈硬化

【答案】C

【解析】文段最后一句指出“是研究人員第一次發(fā)現Ref-1蛋白質和動脈硬化之間的聯(lián)系”,顯然,“Ref-1蛋白質”和“動脈硬化”是有關系的,由文段第一句話可知,“Ref-1蛋白質”可以阻止“引發(fā)內膜增生”和‘動脈硬化的活性氧的形成”,可以得知C項表述正確

【糾錯】A項偷換概念,首次發(fā)現”的對象是“Ref-1蛋白質和動脈硬化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不是“Ref-1蛋白質”;B項無中生有,文中未提及Ref-1蛋白質如何激活;D項無中生有,文中只是提到Ref-1蛋白質和動脈硬化之間的聯(lián)系,是否能對治療動脈硬化起到作用,文中未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