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單選、
某個會議的與會人員的情況如下:(1)3人是由基層提升上來的(2)4人是北方人(3)2人是黑龍江人(4)5人具有博士學位(5)黑龍江人沒有博士學位(6)上述情況包含了與會的所有人員。那么,與會人員的人數(shù)是( )。
A 最少5人,最多12人
B 最少7人,最多12人
C 最少5人,最多14人
D 最少7人,最多14人
【答案】B
【解析】由已知條件知黑龍江人一定是北方人,所以(2)(3)肯定是重合的,所以四項就變成了(1)(2)(4)這三項,如果要人數(shù)最少的情況,那么這三項可以重合(4),但是已知(2)和(4)不能重合,所以最少人數(shù)為2+5=7(人);人數(shù)最多的情況下,也就是(1)(2)(4)這三項都不重合,所以人數(shù)最多為3+4+5=12(人)。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項。
【糾錯】本題關鍵點就是(2)(3)肯定是重合的,其次容易遺忘條件(5)
【拓展】在日常論證中常會出現(xiàn)的題型有對比試驗、類比試驗、數(shù)據(jù)相關這些題型,考生都需要了解。
118:單選、
教師讓四名學生每人去拿一只桌球,不論什么顏色。學生拿了球后,教師發(fā)現(xiàn)唯一的一只白球被拿走了,問誰拿了白球。甲說:我沒有拿白球。乙說:是丁拿的白球。丙說:是乙拿的白球。丁說:白球不是我拿的。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說的是真話,那么拿了白球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A
【解析】本題為邏輯判斷中的真假推理題。已知條件中乙、丁的話矛盾,在矛盾關系中必定有一真一假,只有一個人說真話,那么真話就被鎖定在乙和丁之中,所以其余的就是假話,因此甲、丙為假,可知拿白球的是甲,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
【拓展】在真假推理題目當中,很多同學習慣于用假設法,這種方法比較費時費勁。如果能從矛盾關系的特性著手,也就是“在矛盾關系中必定有一真一假”,那么解題就會簡單快速很多。
119:單選、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用后即可廢棄的塑料罐上都貼上了用以說明塑料的類型或質(zhì)量的號碼(從1到9)。具有最低編號的塑料品最容易被回收工廠回收,具有最高編號的塑料很少被回收。因此,消費者可以通過拒絕購買那些包裝在最高編號的塑料制品內(nèi)的產(chǎn)品,使不能回收的廢物長期來看顯著減少。下面( )項,如果正確,最能嚴重地削弱上面的結(jié)論。
A 目前,收集、分類和回收被拋棄的塑料廢品的費用要比用原材料制造的新的塑料產(chǎn)品的高
B 許多消費者沒有注意到印在塑料容器上的號碼
C 塑料容器經(jīng)回收后,編號幾乎總是在上升,因為回收處理會使塑料產(chǎn)品的質(zhì)量下降
D 那些將所有廢棄的塑料容器收集起來以備將來回收的社區(qū),只有在明顯沒有回收商來回收它們的情況下,才將有較高編號的塑料傾倒進垃圾堆里
【答案】B
【解析】論點為:消費者應該拒絕購買那些包裝在最高編號的塑料制品內(nèi)的產(chǎn)品。這個論點有一個隱含的前提,就是消費者能看到這些編號,B選項直接否定了這個前提,故B為答案。
【糾錯】A項談回收廢品的成本高,與題目無關,排除;C只說了編號不斷上升,但沒有說消費者不應拒絕購買,排除;D項是回收的問題,不是消費的問題,排除。
120:單選、
某班有三個小組,趙、錢、孫三人分屬不同的小組。這次語文考試成績公布,情況如下:趙和三人中的第3小組那位不一樣,孫比三人中第1小組的那位的成績低,三人中第3小組的那位比錢分數(shù)高。若趙、錢、孫三人按語文成績由高到低排列,正確的是( )。
A 趙、錢、孫
B 趙、孫、錢
C 錢、趙、孫
D 孫、趙、錢
【答案】B
【解析】“第3小組”這個信息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多,由它入手:趙和三人中的第3小組那位不一樣、第3小組的那位比錢分數(shù)高,可知:趙不是3小組那位、錢不是3小組那位,一共3個人,所以第3小組的人是孫。根據(jù)題干推出:第1組的人〉孫〉錢,可見第2組的人是趙。答案為B。
【拓展】題干中出現(xiàn)最多的信息一般都可以成為推理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