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華圖教育2023-08-29 10:21
申論熱點材料閱讀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位于河南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南北兩岸的殷墟遺址時強調:“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批注1】引用名言。作為迄今為止中國發(fā)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tǒng),古文字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脈。【批注2】立意:古文字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脈。
掃一掃 咨詢24年國考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批注3】分論點1: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發(fā)展,多部門多學科協(xié)同開展甲骨文研究和應用,培養(yǎng)了一批跨學科人才,經過幾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顯著成就。據統(tǒng)計,目前已發(fā)現的甲骨文單字共4000余個,取得學界共識的破譯字約占1/3。【批注4】事實論據。經過一代代學者的研究,已被釋讀的甲骨文內容十分豐富,全方位展示了商代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對中國早期歷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學習研究甲骨文是冷門專業(yè),但也有辦法引起公眾興趣。【批注5】分論點2:學習研究甲骨文是冷門專業(yè),但也有辦法引起公眾興趣。讓看似遠離生活的“冷門”變?yōu)橐l(fā)共鳴的“熱門”,需要將復雜深奧的專業(yè)知識輕量化、前沿的學科熱點大眾化?破找曨l通俗展現商王武丁寫給婦好的“甲骨文情書”,讓普通網友感受數千年前流淌于文字間的豐沛情感,也更直觀地理解象形字“斗(鬥)”的文字演變史;計算機專家則在利用技術手段,破譯那些還沒有被認出來的甲骨文……【批注6】舉例論證。得益于知識分享與數字技術的化學反應,研究者能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漢字知識,為甲骨文的活化利用打開了廣闊空間,也讓更多人領略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但也要看到,甲骨文乃至古文字學研究,都不是簡單輕松地“講故事”。【批注7】分論點3:但也要看到,甲骨文乃至古文字學研究,都不是簡單輕松地“講故事”。每一個甲骨文被破譯的背后,都是研究人員“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勤勉與付出。通過技術賦能,加強頂層規(guī)劃,重視文理結合,加快古文字學研究的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構建中國古文字的大數據應用生態(tài)體系,是時代的機遇,也是時代的呼喚。注重包括甲骨文與甲骨學在內的古文字學專門人才培養(yǎng),與社會需求接軌,培育一批科普園地,才能把公眾對古文字的關注從“一時熱”變?yōu)?ldquo;持續(xù)熱”。
2020年底,“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工程”啟動實施,對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從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資源建設和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等方面作出全面規(guī)劃部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更多力量的加入、更多資源的匯集,甲骨文研究領域的故事中,不僅有“一個人、一間屋、一輩子”的默默耕耘,還將有“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化”的無限可能,傳統(tǒng)文化研究將展現新氣象。【批注8】回扣主題,展望未來。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有修改)
材料小結
1.核心內容:讓古文字“活”起來
2.理論總結:
習近平考察了位于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南北兩岸的殷墟遺址。殷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為考古發(fā)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在這方面,考古事業(yè)居功至偉?脊殴ぷ饕^續(xù)重視和加強,繼續(xù)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要通過文物發(fā)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習近平強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黨創(chuàng)新理論的“根”,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個結合”。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024年公務員考試圖書推薦
![]() |
![]() |
![]() |
2024版公務員行測+申論5100題 | 2024版國家公務員考試教材+真題 | 2024版公務員模塊寶典 |
2024年公務員考試推薦課程
上一篇:2024年國考申論熱點:在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增進文化自信力量
下一篇:沒有了